|
时 间 记 忆 |
<< < 2011 - 9 >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
|
|
所谓平常心! |
[ 2008-9-10 13:25:00 | By: xocoati ] |
刘翔退赛,我那天那刻与央视直播一起目睹,的确非常震惊,心里也非常替刘翔惋惜。这样“重大”(要说明的是,这不是我的观点,我坚持认为首先这是正常事件,然后才是附带的感情啊期望值啊潜在利益及影响啊高于一般水平,这也很正常)的突发事件,我知道一定会波澜大起,免不了又有很多唾沫。 但我觉得这件事,就我个人来说,是没有必要趟这水的——一则我不想在不成熟的舆论中掺或;二则我对体育很业余,我想无论是媒体还是专家,收集、分析和解释、延伸信息的能力都比我这样的菜鸟强得多,足以覆盖可探讨区域;三则从此前零星的媒体观察来看,我相信民众素质已经大为提升,争议不会热闹太久,很多道理大家都懂或都已经在逐渐接触了,过多探讨也没有特别的价值。 今天,我大三所有的新课程都上完了。从周一到周五,已经有四门课四位老师四个学科门类出发点,连续拿“刘翔”退赛作例子了。这样高频率的轰炸,像是什么激素似的,刺激我的大脑不自觉关注起来。目前为止,我接触的信息还是比较浅,但产生了一些感受,觉得应该表达出来先。
————————————————————前言结束分界线—————————————————
目前不完全感想:
现在我最摸不清的就是舆论到底是怎么个形态。究竟表示理解和宽容的人占多少比例,程度如何,是真正的理解还是装大方——也就是单一的成败观念有否转变? 我只知道,居然有人指责他怯场,说他是狗熊,还有那些恶意的猜测和横加的道德评判......此前我以为只要倒刘的人在正常范围里,抛弃是他们的自由,只要大方向是健康的各种情况都是可被理解的,但现在我还是觉得他们伤了我的感情,我觉得中国人不仅仅势力,不分青红皂白,缺乏理性,而且残忍! 既然有参加的权利,为什么就没有退出的权利?更何况刘翔已经不止竭尽全力。没有奇迹就是不完美没有得到金牌就是不够好没有得奖就是失败,退赛更是“有负国人”——既然如此竞技体育何必竞?让刘翔一个人跑岂不是更好,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我独在巅峰笑,连观众都可以一并省了,所有中国人都满足了,办奥运会的钱不如大家分了吃喝一顿了事,中国人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体育这个词么职业运动员扛着就够了,不折条胳膊断条腿都不要下来,反正横竖都是“为国争光”的工具...... 连走路都有摔跤的风险,更何况竞技体育?人们放不下的究竟是什么? 因为我是学传播的,背后就是市场,老师们讲的最多的自然是那些商业广告——人们向来觉得商人嘛,利益至上喽,大不了是他们表现出的态度、实际行动分野了企业文化、理念境界高低,实力大小,危机公关能力好坏。可是我关心的是,企业面前广告面前的,不是别人,是广大的中国受众!为什么中国的企业(最让人反感的就是伊利),各大赞助商们忧心忡忡,满面愁容? “刘翔身价因退赛暴跌千万”,这样的新闻标题让我感到的是和“力挺”宣言,“宽容”声一片完全不同的冷暖。我非常理解商家们的心情,我向来认为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他们哪怕真的纷纷抛弃刘翔我也不会觉得不道德(我觉得其实真正最大化并且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利益一定是发生在双赢或多赢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最好的方式是企业、受众和刘翔都是积极态度,共同面对客观意外),我所失望的是牵动市场的背后那些真实的变量——它们显示的或许是一种更残忍的真相。 作为利益共同体,突来的伤痛,刘翔当场“牺牲”,赞助商们“飞来横祸”,别以为这就完了,下面的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 『根据政府规定,中国田径协会对刘翔的“商业开发”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刘翔数百万美元的赞助费收入分为4份:50%归他个人,15%归教练,20%属于他所属的地方体育总局,15%属于中国田径协会。这种四分法突显出中国优秀运动员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极具市场价值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他们还是政府雇员,受到多重的控制和约束,这在西方国家是难以想象的。在中国,对体育成绩的探讨往往集中于运动员是否很好地“回报了”祖国——而那些拿了第二名的运动员往往因为没做到这一点而道歉。本周刘翔退出110米栏预赛之后,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发去慰问电,让这位25岁的运动员“增强斗志”,“为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 虽然批评者强调被选中参加体育训练的那些孩子所做出的牺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终被人遗忘——但中国的普遍看法是,被体系选中的运动员应心存感激。的确,对于许多运动员来说,国家体育系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摆脱在乡下务农的生活。 即便是在不太吸引商业赞助的冷门运动项目上,国家队提供的工资和奖金通常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中国运动员是由国家培养的……因此我们的最终成就也应该属于国家,”许海峰表示。他是一位手枪射击运动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赢得了首枚奥运会金牌。目前担任教练的许海峰将这枚金牌捐给了博物馆。“很多人说:‘你真傻,这个金牌能值好几百万',”他说道。“但我觉得这枚金牌是国家的。”』(资料来源于体育论坛) 在我目前接触到的信息中,我以为这起码是问题根源之一!而广大民众思维习惯,中国的受众、市场观念,到底是如何培养出来的?还不是着政府主流!因为这真正“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市场表现才这样负面、消极,波动如此大。中国人的联想方式决定了大多数人普遍对待众多正常事件的非正常态度!事实上,退出不等于放弃,放弃不等于失败,这关系完全不难搞清。 对这件事不想说更多了,但还可以最后说一个例子。 央视作为最具“传统”和“主流”特色的中国媒体,多年来已经有天翻地覆的改变,但这次奥运会他们选取“非常规报道视角”即关注那些势单力薄的国家运动员是这样的:非大即小,选取最极端的例子,什么连泳衣也没有,什么仔细观察发现水中的她只有一条腿,用道德价值判断的放大镜拼命放大,用宣传攻势的手段揉巴揉巴成新闻套餐,售卖给观众(卖完了还要来个自我肯定,再次借着“外国媒体感动于中国对非实力派国家运动队特别关注”的新闻自我陶醉——另:并非关注弱势有错,我向来赞同新闻平衡,但是不是这么关注法)。总之,不是“正常人”不值得宣扬,值得宣扬的一定不能让他们和正常人有一样,这与中学生写作文赞扬教师精神一定要把老师写死为止,大力宣扬的某某先进多半不是壮烈牺牲就是植物人等是一个道理。 谁会在生活中遇到那么多“非正常”情况,既然“非正常”当然不能以正常待之,所以没事不会去看残奥会,家里的小孩要进行大道理轰炸的时候才浩浩荡荡组队观摩。 于是,中国民众眼里的英雄是不吃饭不上厕所的,中国民众眼里的残疾人是半死不活不可以有正常生活和欢乐的...... |
|
|
|
|